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两会船音 ⑤ | 船海材料、深海装备领域基础研究,他们重点关注
来源:中国船舶集团     日期:2024-03-07    字体:【大】【中】【小】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七二五所党委副书记、所长 王其红


加强船海材料(含工艺)的基础性研究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材料科学的发展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的基础,高性能材料是先进海工与高技术船舶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船海材料的基础性研究不够,重大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对材料的顶层设计不足,难以满足船海工业转型升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七二五所党委副书记、所长王其红建议,要以未来船海产业发展转型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重视船海材料(含工艺)的基础性研究,加强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注重考核应用实效,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推动船海材料示范应用。
  我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三大造船指标全球领先,但是在船舶工业发展过程中,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不够,尤其是新材料技术支撑不足。比如,目前来看,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体系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在通用海工装备及主流船型材料保障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但在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极地科考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及极端工况条件下的先进材料基础性研究方面仍存在差距,关键材料和技术主要掌握在以欧美、日韩为主的发达国家手中,影响我国船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船舶与海洋材料基础技术发展与进步是实现国家造船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船海材料基础性研究存在的问题,王其红建议,要强化重大装备船海材料顶层论证,提前布局材料先导专项,解决新材料基础研究问题,提升技术基础储备,尽快实现更大规模的使用,以新材料逐步取代传统金属材料,进而引领船海装备的革命性进步;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关注船海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切实围绕海洋装备、船海重大装备建设对新材料的急需,调动多方积极性,以新材料提出新方案,支撑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在中国船海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强化船海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以先进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的应用引领船海产业进步和变革,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进步,激活产业动能,打造我国海洋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研究员 胡震


加强深海装备领域基础研究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包括载人和无人潜水器在内的深海装备体系,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由于起步晚,深海装备研究的基础仍然薄弱,特别是在深海导航通讯方面,还需要研制高精尖的探测设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研究员胡震表示,我国深海装备在建设强大的装备谱系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迫在眉睫,建议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任务部署的衔接,确保我国深海装备产业长期发展。
  近二十多年,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继“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之后,“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万米下潜,同时“悟空”号AUV及“海斗一号”ARV也完成了万米深潜任务。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正式跻身国际领先行列。通过研制一系列万米潜水器,我国在海洋全深度领域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涵盖了超大潜深设计、新型钛合金材料及加工工艺、高强度浮力材料、充油锂电池、推进器、深海液压、超高压海水泵、作业机械手、水声通信与定位、潜水器控制以及应急安全等领域。结合“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及一批无人潜水器的技术成果,这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自主研发的时代已经到来。
  “尽管在深海装备研发中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但原始创新成果仍显不足。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在深海领域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材料和原理的积累。”胡震认为,在开发新概念、新原理装备时,缺乏必要的基础技术支撑,增加了研发更先进装备的难度。近二十年来,我国成功研发了载人潜水器、自主无人潜水器、水下滑翔机、缆控潜水器等深海装备,下潜深度达到了万米。这些尖端装备的研发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应用技术、运行数据和研发成果。为了推动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和溯源这些成果,明确基础研究方向,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以夯实深海装备研发的基础,为我国引领深海装备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胡震通过对我国深海装备领域的系统梳理,提出了六大基础研究方向,包括深海装备总体方向、材料方向、通信导航方向、动力能源方向、环境感知方向和控制技术方向。通过对这些方向的长期、稳定支持,可以促进原始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为加强深海装备领域基础研究,确保我国深海科技的持续领先,胡震建议,首先,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为海洋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其次,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任务部署的衔接。我国科技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科技规划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水平向好向上发展。他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顶层策划,确保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之间的统筹布局。
  最后,优化科研管理,助力基础研究有序推进。针对我国海洋领域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建议从科研管理角度出发,组织专家对技术研发的前端基础研究需求进行论证,优化评审和审计流程,对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进行持续支持,切实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保证基础研究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基础研究有序推进。



| 记   者:刘志良/吴秀霞
| 责   编:宁湘舒
| 校   对:周   芒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